庆幸读完《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培养精英》两本书。言语中,更真切的感受到对高等教育的彻底思考和慎重研判,以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痛心期盼。
书中的很多观点似曾相识并豁然开朗,这源于彭总设计的“四位一体”育人理念已经在全面而系统的实践、创新甚至发展着薛老师所阐述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书院、完满教育、通识教育、远景学院、淬炼、快乐思政、国际交流、双体系、素质拓展、音乐剧、铁人三项、创意写作、双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志愿服务、艺术实践、竞技体育乃至商科教育等举措和平台,无不真实的体现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及“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价值选择。
这样,在我们传统高等教育桎梏下“戴着镣铐跳舞般”前行的我们,更感欣慰,更不孤独。正如此刻抬头远看东岳泰山十八盘上的星星灯火,夜如凉水下的遥远、坚守,更照亮着无数登山人夜爬泰山过程中内心繁荣、丰富的期待。
这也是我们能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作为民办大学“体制灵活、反应迅速”优势下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我想,彭总的初衷并不是要以此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自我革新和颠覆,初心在于每一个进入我们学校的学生,能自在的、真实的、本能的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成长,那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真正的完整的人。
大学是开放的、大学是自治的、大学是浪漫的、大学是虔诚的。
大学的开放在于物理上的开放和理念上的开放,我们首先是社区的、学校所在地的大学,才能是全省全市全中国的大学。学校是这个社区的一部分,我们应跳出围墙办大学,大学的所有场所场馆设备设施都可以让社区的居民免费使用,我们的学生应该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大量的志愿服务行动、广泛的校地互动、生动的社区交流。而理念的开放在于,不能简单的满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检查,而是从为学生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的角度安排、设计和实践教育平台、教育产品和教育路径。我们很感动,社区的居民在忙完一天工作后,可以到我们的大学看一场电影、观看一台音乐剧甚至和学生一起在篮球上挥汗,我们的学生在课余可以走进社区参与公益、参与社区治理、参与社区互动。这些,本身就是我们同学们学习、成长和进步的重要内容和课堂。
大学的自治在于师生的平等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治校理念。学生是我们大学的真正主人,所有老师和管理机构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期待更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能敢于为学校的某项决策说不,能敢于在课堂上合理的与老师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辩驳,能有更多的学生自主设计、推进学生活动,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学校。
我们要还原大学的本来面目,要回归大学的本质和初衷,大学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的学术共同体。但在我们的大学,可以更准确的说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的生活共同体。书院就是师生共同生活体的最真实体现和重要实践,除此以外,课堂的师生探讨互动取代教师的满堂灌、学生的广泛建言乃至参与取代行政部门的命令指挥、学生活动的自发自主自然取代辅导员(完满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安排,都是我们在大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自治的真实体现。
大学的浪漫在于为学生们最后一次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寻找和创造他们的精神家园,或者快乐家园。这种浪漫在于课堂知识的快乐学习,课外生活的快乐互动、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朋辈之间的互助进步,以及有意义的讲座、有内涵的校园活动、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广泛参与的社区互动甚至找到陪伴终身的伴侣和恋人,以及硬件齐全、设施完善、使用方面的书院功能区、剧院、体育场、游泳馆、电影院、教室、图书馆、餐厅等等。
浪漫的大学,难点在于学生们精神乐土、快乐家园的创造和获得,这需要我们管理者挖空心思琢磨、讨论、试错和实践,更需要时间的积累、校友的支持、社会的理解等等。学生们精神家园的获得也是他们一生宝贵的财富,也是学校永远的财富。
大学的虔诚在于我们对“四位一体”理念的贯彻和实践,在于我们对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同等重要的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更在于我们每一位员工和每一位学生一起彻底的执行和持续的创造。客观的说,薛老师书中所描述的教育理念和选择,都是我们回归到正常思维后的正常选择,以及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坚持,不是高深莫测、一般被束之高阁的教育理念和学派,但系统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常识认知与实践,恰恰需要我们像新时代泰山“挑战工”般虔诚的走好每一步。毕竟,每走一步,哪怕再艰难,离目标总会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