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远景学院教师正积极规划与建设“一课一品”教学项目。这些项目立足学科特色,注重实践融合与能力拓展,旨在通过特色鲜明的课程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刘炎老师计划在《油画鉴赏与实践》课程中,以“黄河沿线风光”为主题,引导学生从跨学科视角出发,感受黄河沿线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活,最终创作出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关怀的系列油画作品。
李子一与王豆豆老师将在《媒介与社会》课程中实践“双师教学”模式。他们计划以社会热点为素材,共同编写教学案例集,并联合指导学生开展论文撰写、学科竞赛与知识产权申报等综合项目,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并进。
周萌老师为其《现代西方哲学概览》课程设计了名为“哲言艺语”的专栏。该项目计划通过解读从叔本华、尼采到德勒兹等哲学家对艺术作品的论述,连接哲学与艺术,并辅以三行诗创作、艺术短评写作等实践活动,让哲学思考融入学生的日常表达。
在模拟实践与角色体验方面,沙力老师别出心裁。沙老师计划在《组织行为与人际关系》课程通过组建“项目剧组”,撰写剧本、扮演不同职场角色并拍摄视频,在模拟的职场情境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与综合能力。

谭彭馨老师计划在《全球视野下的公共外交》与《当代国际冲突与治理》课程中,深度融合模拟联合国社团活动,将公共外交与冲突治理的理论知识融入议题磋商与辩论环节,系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
服务社会与情感育人也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维度。王川老师计划在《声乐艺术与实践》课程中,带领学生走进泰安市社会福利院,开展“音乐治疗”公益活动,用歌声传递温暖,践行艺术服务社会的使命。
孙乐老师《中国古代文化概览》将依托济泰周边丰富的文化资源,设计“观察-探究-体验-反思”的研学闭环,致力于将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学生可参与、能思考的动态研学课程,深化文化认同。
在语言与跨文化能力培养上,杨美丽与都逢阳老师计划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推出“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活动。学生将以小组形式,用英语或多语种诵读经典,并可融入配音、情景剧等创新形式,旨在提升学生用外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在数理与科学教育中,实践与创新成为关键词。张敏敏老师计划在数学课程中,围绕“极限与连续”章节,鼓励学生从解题者转变为出题者,通过设计原创题目,最终形成《计算习题作品集》,记录数学思维的成长。
李晓冉老师在《高等数学A》中规划了“数眼看世界”项目,拟以小组现实建模为主要实践载体,通过系统的流程设计,推动学生完成从知识应用到能力提升的跨越,项目成果还可反哺教学与竞赛。
杨玉婷老师则计划聚焦泰山独特的地质地貌,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泰山地貌景观模型制作”、“岱崮地貌缩微景观创作”及“崮区生态保护案例分析”等项目,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成果。
李文玉老师借助与校长共膳活动,将《商务礼仪》课程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交流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交情境里提升商务沟通、餐桌礼仪、形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商务素养和人际交往自信。

李莹老师在《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课程中设计“伦理之镜” 生命伦理主题海报项目,分主题选择与设计、社媒传播、成果展示与集成三阶段推进。力争实现优秀成果可发表,以实践赋能学术,助力深化生命伦理认知与综合能力提升。
庞政老师在《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中,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科学兴趣,设计了水火箭实验、电动机制作、控制台设计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王乐传老师在《心理学与生活》中推出“心灵剧场——心理主题戏剧创排”项目,学生通过原创剧本、海报设计、视频拍摄与期末答辩,将心理学知识融入生活实践,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学习体验。

“一课一品”建设是远景学院推动课程改革、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各位教师立足学科特点,注重实践融合与能力拓展,逐步构建起一批具有示范性、可推广的特色课程项目,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与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期待,在远景学院的扎实推动和各位老师的精心筹备下,这些计划能一步步转化为真实的课堂实践。未来,通过这批特色课程的建设,我们希望能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跨学科学习中真正受益,为他们的成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