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的开学季中,形式多样的“新生第一课”颇为亮眼。精彩纷呈的“开学第一课”,形式各异、内容不一,但这堂“大思政课”大多呈现了与“平视一代”教学相长的新特点。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既考验表达者能否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也要看倾听者能否从中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如何与更自信、更自立、更自豪的“平视一代”产生更深情感共鸣、激发更强报国之志,是在新时代讲好大思政课的关键。
从日常中提炼思政内容,练好有高度与有温度的表达。思政课的目标是知行合一,既要有内涵高度,又不应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诗经》有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思政案例若远离学生的日常经验、抽离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便会陷入“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的桎梏。今年开学季,广西桂林中学的学生在校园中寻找“身边明星”,并请其在“开学护照”上签名;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聚焦“战高温、抗疫情、扑山火”中的平凡英雄,设计10天10堂思政课程……秉承“开门办思政”理念,很多学校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替代传统报告会,增强思政教育的贴近性、落地感,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我也行”的积极憧憬与持续动力。
从创新中巧选思政角度,做好有意义与有意思的交融。思政课的目标是入脑入心,就先要让思想观点“声声入耳”。“平视一代”大多生长于海量多元的资讯环境中,思政课应精准把握其心理特点,重视青春语态、表达设计和融合创新,让思政内容有料、有趣、有价值。如华中农业大学4700余名新生在15个教学科研基地体验葡萄酒酿造方法、数字化考种机、前沿表型技术和平台等现代农业技术;绍兴中小学40余万名师生与2000多公里外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民族小学的学子共享“云思政课堂”,聆听“经火不化、遇水不腐、宁折不屈”的越窑特性,提炼出守正创新的民族智慧。
从问题中发现思政要点,抓好讲理论与促实践的贯通。思政课的目标是学以致用,就要聚焦真问题、解决真困惑、促发真行动。近年来,在构筑“大思政”的育人同心圆中,科学家和行业专家逐渐成为“开学第一课”的授课主角,他们不仅带来专业与人生的建议,也直面新时代的挑战、回应年轻人关切的问题,在研学与创练两方面,为新生树立长远目标与正确三观。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节目中洋溢着科学之问:培育金色种子的院士、探知地球奥秘的青藏科考队、逐梦太空的中国航天人,一个个“挑战不可能”的背后,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等宏大问题展现在青少年眼前。
近年来,思政课在探索中积极革新,不过一些课程在说理透彻性、表达吸引力、现场感染力等方面仍有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政理阐释空泛,脱离火热时代讲道理;二是学理支撑不足,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和观点;三是对事理分析不透,难以回答学生的真切问题。
“平视一代”的成长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好的思政课应帮助他们在复杂世界里分析问题、追寻意义,并由此认识到,思政课是对接现实的有用之学。面对“平视一代”,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更需要以理论为支撑、以实践为载体、以奋进为底色,因势而新、因势利导地推动学生实现大发展,使其成长为可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
来源:光明日报